17世纪西装的起源 - 知乎

admin 德甲 2024-05-08 10 0

17世纪西装的起源 - 知乎

  西服最初的原型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演变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的日常衣装。

  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着装效果能体现出大方简洁、端正、挺括、工艺精致感和合体贴切性,并且穿着者的年龄跨度大,适宜于老中青三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西装历史

  1672年创办的杂志《麦尔克尤拉·嘎朗》,把法国宫廷新闻和时装信息向公众传播,时装画也在这时出现和流传,也就是从这时起,巴黎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时装的发源地。男装在这个时候由荷兰风时代那种实用的市民性特征一度朝着这种女性味很强的装饰过剩方向发展。

  但到60年代以后,男装又再复归,出现了市民性的贵族服,由三件服饰所组合而成的男子套装。分别是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从此一起登上历史舞台。

  直到现在人们还一直保持着西装三件套的穿衣习惯。

  在十七世纪后半叶那时的人们穿“究斯特科尔“的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贝斯特“一般外面必须穿着“究斯特科尔”。贝斯特是作为室内服装和家庭服,贝斯特初期为长袖,衣身较短,后逐渐变长(仅比鸠斯特科尔短一点),收腰身,后背破缝,前门襟与鸠斯特科尔一样,装饰许多扣子,只扣一部分。因鸠斯特科尔用料过于奢华,遭到禁止而变得朴素。于是,人们又把华美的面料用于里面的贝斯特上。这种贝斯特主要流行于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初,后变成无袖的背心,改称作“基莱”(Gilet),衣长逐渐变短,向现代西式背心发展。

  与鸠斯特科尔和贝斯特组合的下体衣克尤罗特,长度与鸠斯特科尔下摆齐,或略长出下摆,在膝下用缎带扎着。用料与上衣相同,但一般没有刺绣装饰。但下面的长筒袜上会有刺绣纹饰。

  总之,17世纪以后东方的贸易和殖民地的开拓等这些与遥远的异国之间的关系,给欧洲时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来自亚洲的棉织物及其印染技术使欧洲人的服饰原材料开始冲破地域局限,同时,欧洲的服饰文化也通过殖民地向世界各地传播。

评论